撰稿人 - 郑庭河 2007/12/06
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传统一向占居主流地位,长时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所以很自然地比较直接的参与了政治与行政方面的事务,包括建构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制定法律、政策以及其他种种的典章制度。通过科举考试,许多儒士也加入朝廷或地方行政系统里去,以儒家的理念和理想来领导、治理社会(当然也有名不副实者)。至于民间,通过儒家礼教的灌输、熏陶,一般上也接纳了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规范,据之来组织、管理社区、宗族、家庭。稍有受正统教育的个人也会依循儒家的修身齐家之道来生活处事、经营事业。
事实上,儒家的主流主导地位亦是经过一番精心努力才得以建立起来的,这包括汉代的独尊儒术和宋以后理学的兴起坐正——时而还不乏一些与佛家传统的尖锐矛盾(如韩愈的谏迎佛骨)。从宋以后,一直都是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局面。无论如何,自清末开始,经现代文明洪流的洗礼,作为传统文化之主流主干的儒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失去了其官方体制的支撑和依托,而如今其民间基础也因为经济形态的激烈转型所导致的社会观念与制度变迁(比如大家庭的解散、世代间的隔离、个人主义流行、西化潮流)而岌岌可危。
中国佛教面临现代性冲击
当然,同样根基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佛教也面临了现代性的冲击,只不过,显然的,由于其通过宗教形态于民间扎下的深厚基础,得以在一个比较没那么直接受到现代体制与标准挑战的特殊空间继续发展。人们也因为其原本就边缘化的角色和出世倾向而没对佛教提出太大的看法和要求。
然而,有趣的是:至今儒家的处境虽然是相对地比较好了,开始有了民间和官方的重视及各种支持,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佛教却也自行自力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从民国初年杨文会、太虚以及其他佛教界人士积极推动现代化之后,基本上朝向"人间化"的当今中国佛教已呈现了一种相对于过去更为积极入世、广博多元的面貌,对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度开始提高。实际上若非极端政治因素的干扰,或许现有中国佛教的社会参与性和影响力会更大。
总结来说,当今的实际情况是儒家不再是中国及泛华社的主宰性官方或社会意识形态了,处于一个相对开放平坦的全球化社会,人们接触的是非常多元的思想和信仰资源。如今若有人试图倡导儒家作为中国或华社的官方、正统宗教或意识形态,必定会遭到抨击反抗。无论如何,这并不否定儒家可以从学界、文化界及民间公平、民主地自力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流主导思想,包括建立"儒教",一切只视其支持者的共识和努力。
除此之外,另一个不能完全否定的可能是佛教足以融摄、继承儒家,把儒家与佛教相契合的部分融贯起来(事实上如此的努力早于古代便开始了,只不过是处境、格局、目的不同)。不论是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层面、社会实践层面或思想层面,若两个传统之间能够做更紧密频繁的互动,以当今及未来佛教界的实力,这未尝不可。佛教界目前最大弱点显然是在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上,不但对于新儒家,更对于西方思想无能力进行消化和创造性的融会贯通、综合建构。不过以佛教高等学府的积极建设和人才培养,未来的演变尚未可料。
今天,没人敢否定佛教有其积极入世的价值、智慧和能力(虽然很多方面的确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经济、政治),这其实已与儒家拉近了距离,对准了轨道。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尤其有待佛教界的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自我担当。
《文章转载自南洋网·登彼岸》
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入世的佛教与儒家
订阅:
博文 (Atom)